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团学工作 > 学生工作 > 正文

漳卫院“寻药深蓝”实践团:聚焦海洋中药文化,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日期:2025-07-10 来源部门:药学院 作者:黄雪冰、冯燕娇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7月8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寻药深蓝”社会实践团深入漳州东山,走进谷文昌纪念馆和澳角村,开展“向海图强探药源,青春筑梦谱新篇”主题暑期三下乡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探寻乡村振兴密码,弘扬海洋中医药文化。

忆谷公风骨,悟奋斗精神

踏入谷文昌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沙肆虐的年代。谷文昌同志,这位心怀苍生的英雄,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带领东山人民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宣战。他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与风沙顽强搏斗;兴修水利,抵御旱涝的侵袭;改善交通,为东山的发展打开通途。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曾经荒芜的东山岛逐渐披上了绿装,变成了生机盎然的东海绿洲。

随后,实践团冯老师还结合专业特色带领同学们一同了解新时代东山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养殖产业等领域的崭新发展,勉励同学们加强专业学习,努力为海洋中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观学习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要以谷文昌同志为榜样,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畏艰难,勇于担当,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观澳角蝶变,求发展新路

驱车前往澳角村,海风裹挟着鱼腥味扑面而来。这个三面环海的小渔村,曾是“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煤油灯点不起”的穷乡僻壤,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村史馆内,一艘艘渔船模型诉说着变迁:60年代的竹排、70年代的大桡船、80年代的排船、90年代的木质拖网船,到如今的大排量钢质船——从“近海讨生活”到“远洋捕捞”,从“靠天吃饭”到“五海”产业协同(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海产加工、电商微商、乡村旅游),澳角村用40年时间,书写了一部海洋乡村的振兴史诗。

“现在全村有110艘大马力钢质渔船,水产品加工企业38家,海鲜电商110多家,民宿40多家!”村电商党支部沈书记的介绍引来阵阵惊叹。走出村史馆,团队成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深入村庄的各个角落,在与村民和从业者的交流中,大家深刻感受到了澳角村发展的活力与潜力。

传海洋中药文化,筑健康防线

“小朋友,你们知道海带不仅美味,还能治病吗?”在澳角村村委活动室,实践团为孩子们开设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洋中药文化科普小课堂。冯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和案例,向孩子们介绍了海洋中药的神奇功效和悠久历史,倡导大家要保护海洋,守护中药宝藏。孩子们认真聆听着海洋中药知识,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在互动问答中,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悄然种下。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为村民量血压、整理家庭药箱,赠送中药香囊、中药茶饮、中药鉴别科普扇、祛暑药品等。“过期药品不能随便丢,要送到村卫生室的回收点!”成员们一边清理变质药品,一边普及用药安全知识。这一系列贴心的服务,收获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和衷心感谢。

探海洋中药养殖,启经济新程

“您家养殖的鲍鱼苗、对虾主要销往哪里?”“有没有遇到过病害问题?”实践团成员深入养殖场,向村民发放问卷,调研海洋中药养殖现状。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地主要是“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经济效益超百万元。然而,企业负责人也坦言:“海洋中药作为食材直销的较多,作为中药材进行深加工再销售的较少,海洋中药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人才短缺、品牌知名度低、市场波动大,是我们面临的三大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专任教师江老师与负责人深入交流,提出了建议:加强与高校合作,探索海洋中药功效,让鲍鱼壳、牡蛎壳等海洋中药变废为宝,焕发新生;发挥经验优势,建设海洋中药养殖基地,为中药厂提供品质有保障的原材料;开发“海洋中药+文旅”项目,打造特色品牌;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等。

向海图强,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此次海洋乡村实践之旅,让“寻药深蓝”实践团成员们收获颇丰。大家不仅领略了海洋乡村的美丽风光和独特魅力,更深刻感受到了谷文昌精神的奋斗力量、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海洋中药文化传播的任重道远。“向海图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千万人的实践。”实践团黄老师表示,“我们将继续关注海洋中药发展,让谷文昌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让漳州海洋中药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未来的日子里,实践团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和感悟,继续前行,为海洋中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返回顶部